狼吞虎咽:“吃”出来的疾病
现在,社会节奏加快了,工作时间紧,不少人吃饭速度相当快,习惯于狼吞虎咽,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,这样吃饭是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的。食物进入口腔后,首先经过唾液的混合和初步消化,并经过牙齿的咀嚼,大块食物变成小块食物,淀粉类食物如米饭、馒头、面条等,在唾液酶的作用下被水解为糊精或麦芽糖,以备进入胃肠后易为机体所消化吸收。这样,吃饭的过程才全部完成了。为了避免“吃”出疾病,我们就得加强健康饮食的意识,改正狼吞虎咽的不良习惯。
狼吞虎咽易导致急性胃扩张
大多数人认为:能吃且吃得多便是福。其实并不尽然,临床上不乏“吃”出来的疾病。暴饮暴食、狼吞虎咽最容易引起的病就是急性胃扩张。
当你饮食过量或饮食不当(尤其是狼吞虎咽)时,胃就会承受不住。因为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使胃突然过度充盈、胃壁肌肉受到过度的牵拉而发生反射性麻痹,食物积聚于胃内,胃持续扩大。由于扩大后胃与食管角度的改变,使胃内容物包括气体难于经食道排出,这些因素互为因果,形成恶性循环,终使胃呈急剧的、进行性的扩大,形成急性胃扩张。如病情继续发展,胃壁的血循环状况将进一步恶化,可出现血性渗出。最后,胃壁坏死引起胃穿孔。
狼吞虎咽后,人的反应异常痛苦。常会出现上腹部胀痛并伴呃逆,但呃出的气体不多;频繁呕吐而每次的呕吐量不大,呕吐呈溢出性,严重者呕出咖啡样液体;口渴思饮,但饮之即呕。病情进一步发展后可出现休克,病人精神不振,甚至神志不清。腹部可呈不对称性隆起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,应节制饮食,坚决杜绝狼吞虎咽的行为,改掉不良习惯,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。